即使在一個不公平的體制內,我們也不必甘於做一顆任憑擺佈的棋子。

故事是這麼開始的

在北美洲一個名為「施惠國」的國度,曾經是由一個和平與繁榮的閃亮都城,及十三個行政區所組成。然而在「黑暗時期」行政區叛變,對抗都城結果:十二個行政區被擊敗,第十三個被消滅。為了懲罰及杜絕「黑暗時期」叛亂的重現,都城制定了所謂的「飢餓遊戲」。遊戲的規則是:十二個行政區每年必須提供少男、少女各一名,稱作「貢品」。這二十四名貢品會被圈禁在一個遼闊的戶外競技場,在為期數週內,拼得你死我活,最後一個存活下來的貢品便是贏家。

最後一位活下來的貢品將榮歸故里,富貴一生;都城也會賞賜獲勝的行政區一整年的米糧、油、糖等大量獎賞,而其他地區則必須忍受飢餓。

都城的用意很明顯:從各行政區帶走孩子,強迫他們互相殘殺,提醒人們只能任他們擺佈、宰割。 諷刺的是:為了折磨與羞辱這些體制壓迫下民眾,都城要求將一場血腥殺戮戰爭包裝得宛如嘉年華會。

一個以奢華、虛偽、權力、物慾包裝的都城,以缺乏公平、人性的控制十二個邊境區城。在都城的極權管理下,十二個區的人們只有功能角色,而未曾被視作人的身分對待。

  一場從立足點就不公平的殺戮遊戲,是都城噬血的娛樂。被迫參與這場勝者生、敗者亡的來自十二區的「貢品」,卻是以生命搏鬥的浴血戰爭。

是誰說無法改變遊戲規則?是莊家?還是我們自己?

 

國家體制下有國家體制下的遊戲規則;自然界又何嘗沒有「物競天擇」、「適者生存」的遊戲規則?

只不過,當面對一個不公平、不公義的遊戲規則,我們是否只能選擇坐以待斃?又或是冷眼旁觀強大的體制凌虐著我們的鄰人,慶幸還好這一次被抽到籤的不是我?

 

當面對生死關頭時,許多人會抛棄了高尚道德、抛棄自尊。然而難道世上真的沒有比生存更重要的東西嗎?

事實上,故事中的主角──「貓草」就把親情看得比自己性命還重,在貢品差不多就是屍體的同義詞的第十二區,這一場殘酷的獵殺,無疑等於自殺。但貓草不僅亳不遲疑的自願替代被抽中的妹妹。在「遊戲」正式開始時,還照顧了應該是自己敵人的另一區的貢品──只因她令貓草聯想起自己的妹妹。

在閱讀這樣的故事也許最沈痛的是:分明是虛擬的無情冷酷世界,卻如此貼近真實。在隨著書中人物步步荊棘的跨越爾虞我詐的生存競爭時,令我最憤怒不解的是:為什麼屈從這個蠻橫的都城?即使是過去的「黑暗時期」曾經反抗而失敗,難道無法再嘗試第二次?而寧可每年戰戰兢兢的祈求參加死亡遊戲的籤不要落在自己身上。

常常以Martin Niemoller下面這段話來警惕自己不要對這個世界的不公平、不正義沈默以待。

起初他們把魔掌伸向共產黨人,
我沒有說話,因為我不是共產黨;

接著他們把魔掌伸向社會主義者與貿易公會,
我沒有說話,因為我不屬於兩者;

接著他們把魔掌伸向猶太人時,
我沒有說話,因為我不是猶太人;


最後,他們把魔掌伸向了我,
這時,已經沒有人站起來為我說話了。


這段話,也是我讀完這一冊「飢餓遊戲」首部曲之後的最深刻感受。

就像書中和女主角同樣來自十二區的另一貢品──比德說的:「我要死得像我自己。...進到裡面(飢餓遊戲競技場)之後,我不想被他們改變,我不想變成某種不是我的怪物。...我只是一直期望自己能想出個辦法......向都城顯示他們並不擁有我。我不僅僅是他們遊戲中的一顆棋子。」

即使在一個不公平的體制內,我們也不必甘於做一顆任憑擺佈的棋子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咩咕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